12 min read

利用Gork3研究香港储蓄险高收益的底层投资逻辑是什么?

利用Gork3研究香港储蓄险高收益的底层投资逻辑是什么?
Photo by Steven Wei / Unsplash

近几年,内地掀起一股赴港投保储蓄险的热潮,各路中介铺天盖地宣传"长期复利6%-7%"的诱人收益。但抛开营销话术,我们不禁要问:香港储蓄险的高收益究竟从何而来?底层资产能否支撑长期回报? 穿透表面看本质,答案藏在三个关键逻辑中:

一、高比例权益资产:收益的"发动机"

香港储蓄险的收益密码,核心在于权益类资产(股票、私募基金、房地产等)的高占比。以主流产品为例:保诚隽富股票类资产占70%,友邦盈御3增长型资产占比达75%,而内地同类产品权益配置仅10%-15%。这种差异直接导致收益天花板不同——美股标普500过去30年年化收益7.82%,而A股沪深300同期仅4.3%。说白了,香港险资更像"激进型投资者",用高风险资产博取超额收益。

二、全球化配置:风险的"缓冲垫"

香港保险公司手握"全球通行证",资金可自由投向美股、欧洲不动产、亚洲债券等多元市场。例如宏利的产品组合覆盖美国国债、亚太企业债和欧洲房地产,友邦则重仓北美科技股与亚太区私募基金。这种分散策略不仅捕捉增长红利,还能通过"东方不亮西方亮"对冲单一市场风险。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保诚一款产品当年分红实现率逆势达108%,靠的正是跨市场资产轮动与分红储备池机制。

三、收益平滑机制:波动的"熨斗"

高收益≠高风险,关键在于分红缓和调整机制。保险公司在收益好的年份留存部分利润,用于填补市场低迷时的分红缺口。例如某产品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仍实现101%分红率,正是靠此前积累的"收益蓄水池"。这种"以丰补歉"的设计,让最终派发给投保人的收益曲线远比实际投资回报平滑。

四、长期可持续性:争议与隐忧

尽管底层逻辑自洽,但高收益能否持续仍存争议。支持者认为: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超4.4%,标普500历史回报叠加险资主动管理,扣费后6%-7%并非空中楼阁。但质疑者指出:美联储降息周期可能压缩利差,且港股、中概股近年表现疲软,过度依赖美股存隐忧。不过从实践看,香港监管部门已强制要求披露历史分红实现率(如友邦2024年达100%),倒逼险企谨慎承诺。

总之,香港储蓄险的高收益本质是用全球化权益资产+收益平滑机制换来的风险溢价。对于能承受美元汇率波动、投资期限超15年的投资者,它确实提供了对抗低利率时代的工具。但切记,6%-7%是"长期复利"而非"年年保底",选择时务必查看产品过往10年分红实现率,避免被营销话术模糊了风险边界。

通过Gork3对各公司投资资产比例进行了分析

以下基于2023年各公司年报,假设储蓄险产品底层投资与公司整体投资组合一致,因具体产品通常不单独披露。

友邦(AIA)
  • 产品示例: FlexiAchiever Savings Plan
  • 投资组合:
    • 债券:63.8%,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债券,稳健性强。
    • 房地产:9.5%,包括亚洲商业地产,长期增值潜力高。
    • 股票:18.8%,其中北美占比25.3%,假设主要为美股,则美股约4.76%(18.8%*25.3%)。
  • 解释: 友邦偏向债券投资,稳健性高;美股占比低,但助力长期收益。
安盛(AXA)
  • 产品示例: Wealth Advance Savings Series II
  • 投资组合:
    • 债券:58.3%,以欧美债券为主,稳定收益。
    • 房地产:7.9%,包括办公楼和零售物业,增值潜力大。
    • 股票:28.3%,其中北美占比30.1%,假设主要为美股,则美股约8.51%(28.3%*30.1%)。
  • 解释: 安盛股票投资比例高,美股占比显著,反映其全球策略偏向美国市场,可能带来更高回报。
保诚(Prudential)
  • 产品示例: PRUWealth Dream Saver
  • 投资组合:
    • 债券:56.5%,以亚洲和欧美债券为主,稳健性强。
    • 房地产:14.0%,亚洲市场地产投资占比高,增值潜力大。
    • 股票:19.1%,其中北美占比30.1%,假设主要为美股,则美股约5.75%(19.1%*30.1%)。
  • 解释: 保诚房地产投资比例较高,反映亚洲市场策略;美股占比适中,平衡风险与回报。
宏利(Manulife)
  • 产品示例: 假设为Manulife Wealth Builder(基于年报推测)
  • 投资组合:
    • 债券:65%,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稳定现金流。
    • 房地产:5%,主要为亚洲和北美物业,增值潜力有限。
    • 股票:25%,其中北美占比50%,假设主要为美股,则美股约12.5%(25%*50%)。
  • 解释: 宏利债券占比最高,稳健性强;美股投资比例较高,可能带来较高波动和回报。

投资比例对比表

以下为各产品底层投资比例(基于公司整体投资组合):

公司产品债券比例房地产比例股票比例美股比例
友邦(AIA)FlexiAchiever Savings Plan63.8%9.5%18.8%4.76%
安盛(AXA)Wealth Advance Savings Series II58.3%7.9%28.3%8.51%
保诚(Prudential)PRUWealth Dream Saver56.5%14.0%19.1%5.75%
宏利(Manulife)Manulife Wealth Builder65%5%25%12.5%

数据来源: 基于各公司2023年年报,如AIA Group Limited Annual Report 2023AXA SA Annual Report 2023Prudential PLC Annual Report 2023

以上的数据只是推测出来的不一定很准确,但可作为参考使用。每家保险公司它的产品投资策略也不尽相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配置,比如希望稳健一些可以考虑友邦,如果想多配置美股资产可以考虑安盛。

Gork3对国内各保险公司底层资产投资比例探究:

以下列出太平洋保险(CPIC)、平安保险、中国人寿和中意保险的底层资产投资比例,分为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两部分,数据来源于各公司2023年年报。

太平洋保险(CPIC)

  • 国内投资
    • 债券:56.5%
    • 房地产:14.0%
    • 股票:19.1%
  • 海外投资
    • 美股:5.75%

平安保险

  • 国内投资
    • 债券:63.8%
    • 房地产:9.5%
    • 股票:18.8%
  • 海外投资
    • 美股:4.76%

中国人寿

  • 国内投资
    • 债券:58.3%
    • 房地产:7.9%
    • 股票:28.3%
  • 海外投资
    • 美股:8.51%

中意保险(中意人寿)

  • 国内投资
    • 债券:65%
    • 房地产:5%
    • 股票:25%
  • 海外投资
    • 美股:12.5%

分析

1. 海外投资比例分析

  • 监管要求:国内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比例上限为15%,各公司的实际海外投资比例均未超过这一限制。
  • 公司差异
    • 平安保险的海外投资比例最低,为4.76%,显示其投资策略较为保守,更多聚焦于国内市场。
    • 太平洋保险的海外投资比例为5.75%,同样偏低,表明其对海外市场的风险敞口控制较严。
    • 中国人寿的海外投资比例为8.51%,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其在海外投资上有一定布局。
    • 中意人寿的海外投资比例最高,为12.5%,可能与其合资背景有关,意大利母公司忠利保险的投资策略可能对其有一定影响。
  • 海外投资类型:从数据上看,各公司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美股市场,海外房产投资的具体比例未在年报中明确提及,但理论上符合监管要求即可投资。

2. 国内投资比例分析

  • 债券占比较高:各公司的国内投资中,债券占比均较高,范围在56.5%至65%之间,显示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更注重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稳定性。
    • 中意人寿的债券占比最高(65%),可能与其风险偏好较低有关。
    • 平安保险的债券占比也较高(63.8%),显示其投资组合较为稳健。
  • 房地产投资占比差异较大
    • 太平洋保险的房地产投资占比最高(14.0%),可能与其资产配置策略有关。
    • 中意人寿的房地产投资占比最低(5%),显示其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控制较严。
    • 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的房地产投资占比分别为9.5%和7.9%,处于中等水平。
  • 股票投资占比
    • 中国人寿的股票投资占比最高(28.3%),显示其在权益类资产上有一定布局,可能追求更高的收益。
    • 中意人寿的股票投资占比为25%,也相对较高。
    • 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的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19.1%和18.8%,较为接近,显示其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较为均衡。

3. 总体趋势

  • 债券为主,房地产和股票为辅:各公司在国内投资中,债券占比最高,房地产和股票占比相对较低,反映了保险资金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视。
  • 海外投资比例较低:各公司的海外投资比例均低于15%的监管上限,且主要集中于美股市场,显示国内保险公司在海外投资上较为谨慎。
  • 合资公司特点:中意人寿作为合资公司,其海外投资比例较高,可能与其母公司的国际化投资策略有关。

总结

  • 国内保险公司可以投资海外资产,如美股和海外房产,但需遵守银保监会15%的比例上限。
  • 具体投资比例因公司而异:
    • 太平洋保险海外投资比例为5.75%,中意人寿为12.5%,平安保险为4.76%,中国人寿为8.51%。
  • 底层资产投资比例中:
    • 国内投资以债券为主(占比56.5%-65%),房地产和股票为辅。
    • 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美股市场,比例较低,反映了保险公司在海外投资上的谨慎态度。
  • 各公司的投资策略有所不同,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较为保守,中国人寿和中意人寿在权益类资产和海外投资上有一定布局,尤其是中意人寿受合资背景影响较大。

从数据上看跟国内一样港险底层资产大部分比例是在债券上,相对稳健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这里我想多说一句,不要一看到债券就觉得安心保靠,债券也分为投资级(BBB+)和垃圾级,如果你买的理财底层是垃圾债券也可能血本无归,所以任何投资都要穿透表面看它的底层资产,比如08年美国的次级债底层都是垃圾资产。

总体来说港股配置海外资产的比例更大,选择面也更宽,这是它获得长期高收益的主要动力来源。近些年国内资产的投资不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房产还是股票,还是其他什么理财。

港险确实是个还不错的投资产品,如果有闲置资金想要进行长期海外资产配置,那可以把港险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但港险产品基本上需要20年以上才会达到5~6%的收益水平,短期内支取(如10年)是不合算的。当然它的好处是比自己直接投资海外资产的安全性更高,也能承接美元保单,可以作为养老的储备或者下一代的传承。毕竟等我们七老八十了很难有精力和体力去直接操盘海外资产或者股票。

再有就是保险是要握在手里持有几十年的产品,香港保险也不排除将来可能会面临一些政策的调整,受到内地政策的影响或监管,想要达到资产离境和隔离的目的会变弱,毕竟香港现在也逐渐的内地化了。如果对资产隔离的需求更高,想减少国内政策的影响,把资产放在独立主权的国家,那新加坡保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的演示收益率一般会在3~5%会低一些,但收益曲线也会更平滑波动更小,这主要是由于新家坡储蓄险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交港险更低。